库拉索芦荟 - 芦荟汇聚地!

天价矿泉水引发热议,一顿饭两瓶水收176元,消费者该如何避坑?

  一、当矿泉水成了“天价商品”:一场普通聚餐引发的争议

  “吃顿饭喝两瓶矿泉水花了176元,这和抢钱有什么区别?”浙江杭州的刘女士在社交媒体上讲述了自己的遭遇。她在某餐厅就餐时,随手点了两瓶标注为“进口矿泉水”的饮品,结账时才发现这两瓶水竟被收取了总计176元的高价。更让她气愤的是,商家既未提前告知价格,菜单上也未标明具体金额,仅在角落标注了“时价”二字。

  事件曝光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。有人调侃:“这水是冰山融化的千年雪水,还是海底万米深层的矿物质精华?”也有人质问:“商家凭什么把普通矿泉水卖出天价?”评论区中,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被“隐形消费”坑害的经历:青岛大虾38元一只、雪乡泡面60元一桶、景区餐馆“时价”海鲜……这些案例背后,暴露的正是消费者对价格不透明的无奈与愤怒。

  二、矿泉水高价收费的三大“灰色操作”

  模糊标价:商家惯用的“障眼法”‌

  根据《价格法》规定,经营者必须明码标价,且不得使用欺骗性语言误导消费者。然而现实中,许多商家利用“进口”“稀有”“定制”等模糊词汇包装普通商品,或仅标注“时价”“市场价”,让消费者误以为价格亲民。例如某餐厅将成本不足5元的苏打水标注为“阿尔卑斯冰川气泡水”,售价飙升至88元/瓶。

  环境绑架:高端场所的“隐形溢价”‌

  在高档餐厅、酒店、会所等场所,商家常以“环境服务费”为名抬高基础消费品价格。一瓶超市售价2元的矿泉水,在五星级酒店可能标价40元,且不包含在房费中。消费者往往碍于面子或担心纠纷,被迫接受高价。

  强制消费:套餐中的“捆绑陷阱”‌

  部分商家通过设置“最低消费”“套餐必选”等规则,变相强制消费者购买高价饮品。例如某火锅店推出“双人套餐398元”,但要求必须搭配店内特供的“养生矿泉水”,单瓶价格高达98元。消费者若不仔细核对账单,极易掉入陷阱。

  三、法律视角:商家这样做究竟合不合法?

  我国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八条明确规定,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真实价格的权利;《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》第七条则指出,经营者不标明价格、虚构原价等行为可被处以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。

  然而现实中,许多商家游走在法律边缘:

  利用“时价”规避责任‌:部分餐馆以“海鲜时价”“酒水随市场调整”为由拒绝明码标价,但实际上“时价”往往高于市场价数倍。

  玩文字游戏‌:某酒吧将普通啤酒标注为“精酿特调”,价格翻十倍却拒绝提供原料证明;部分KTV将“免费提供”的矿泉水在结账时变为“服务费”。

  利用消费者心理弱点‌:在高消费场合,多数人因“怕丢面子”“怕麻烦”而放弃维权,助长了商家气焰。

  律师提醒‌:若遇未明码标价、强制消费等情况,消费者可保留菜单、录音、支付记录等证据,拨打12315投诉或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。

  四、消费者自救指南:四个技巧避开价格陷阱

  点单前必做三件事‌

  查看菜单细节‌:注意是否有“时价”“服务费”等模糊标注,要求商家明确标注单价。

  主动询问价格‌:对未标价的商品直接发问:“这瓶水多少钱?有没有其他选择?”

  核对预付款账单‌:使用扫码点餐时,确认订单总价再支付,避免系统自动勾选高价选项。

  识别“伪高端”产品‌

  进口矿泉水可通过瓶身条形码判断真伪(如69开头为中国生产);

  要求商家出示进口报关单、质检报告等证明文件;

  对比同类商品市场价,警惕超过常规价格3倍以上的商品。

  结账时的关键动作‌

  逐项核对消费明细‌:重点关注酒水、纸巾、调料等易被加价的条目;

  拒绝支付不合理费用‌:若遇未提前告知的收费,可当场要求取消;

  索要正规发票‌:注明消费项目、单价、数量,作为维权凭证。

  善用维权渠道‌

  现场拨打12315或通过“全国12315平台”APP在线投诉;

  通过微博、抖音等平台@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账号,利用舆论压力推动解决;

  涉及金额超过500元可向法院提起小额诉讼(诉讼费最低10元)。

  五、行业反思:如何终结“天价消费”乱象

  监管升级:让“明码实价”成为硬标准‌

  2023年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已开展专项整治,要求餐饮单位对“时价”商品实行“一物一标”,违者最高罚款3000元。未来需推动全国性立法,明确禁止使用模糊标价,并将违规商家列入信用黑名单。

  透明消费:科技助力价格监督‌

  推广“阳光厨房”系统,在点餐界面强制显示商品来源、成本构成;

  开发“消费比价”APP,扫描商品条形码即可显示市场平均价;

  鼓励商家接入政府指导价平台,对溢价过高的商品自动预警。

  消费者教育:培养“较真”意识‌

  日本消费者协会定期发布《价格陷阱手册》,详解常见套路;德国设立“价格警察”岗位,随时接受市民举报。国内可借鉴此类经验,通过社区讲座、短视频科普等方式提升公众的防范能力。

  总之,从38元一只的青岛大虾到176元两瓶的矿泉水,这些事件不断提醒我们:消费市场需要更透明的规则、更严格的监管,以及更“较真”的消费者。当越来越多人敢于对不合理收费说“不”,当商家意识到“套路”终将付出代价,我们离“明明白白消费”的目标才会更近一步。

  记住‌:你的每一次追问与维权,都在推动这个市场变得更好。